最近上海杠杆配资2025年,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政策变化,认为中国已经开始采取不同于以往的策略,越来越注重自身利益而非一味遵循西方主导的规则。
外媒解读:中国的“政策转向”
2025年9月下旬至10月初,国际媒体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频频关注。彭博社于10月3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,中国在大宗商品采购和跨境结算领域的多项新动作,与过去“兼顾各方利益”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,显现出“以自身需求为核心”的政策转向。而CNN在10月5日的报道中引用西方外交官的观点称,中国似乎不再被动地适应西方主导的全球贸易规则,甚至不再将美国的利益纳入日常考量。
这些变动的核心事件,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:首先,9月30日,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暂停购买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铁矿石,并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;其次,根据商务部9月25日的数据显示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大幅下降,而从巴西的进口则显著增加,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农业核心利益。
展开剩余78%铁矿石采购的调整
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,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非常庞大。2024年,中国的进口量达到12.37亿吨,占全球海运贸易的75%,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长期以来是主要供应商,尤其是对华出口占其总营收的62%。然而,2025年,必和必拓在与中国的长期合同谈判中要求涨价15%,并坚持美元结算,加上澳大利亚矿石品位下降,这使得中国在稳定供应和成本控制上面临双重挑战。
在此背景下,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于9月30日宣布,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铁矿石,并开始与巴西淡水河谷等公司进行人民币结算的长期协议谈判。据悉,中方已与巴西达成协议,计划将人民币结算交易比例提高到28%,并增加5000万吨的采购量。与此同时,中国还在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上与当地企业合作,该矿预计2026年投产后年供1.2亿吨铁矿石,且成本仅为60美元/吨。
这项调整打破了长期以来铁矿石贸易以美元结算的惯例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,人民币在铁矿石跨境结算中的占比此前不到10%,而这次与巴西的合作预计将大大提高这一比例。这不仅影响了必和必拓在美国的业务,也意味着人民币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结算货币的尝试,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开始转向人民币结算,从而削弱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大豆供应链的重构
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,并且长期以来是美国大豆的主要市场。然而,2025年这一局面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由于美国大豆主产区遭遇干旱,导致大豆产量下降,而美国政府持续实施的关税政策又使得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失去优势。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数据,美国大豆价格已跌破种植成本线,降至每蒲式耳12.7美元。
与此同时,中国开始加速转向南美市场,尤其是巴西。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,2025年1至7月,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已飙升至71%,而美国大豆的占比则持续下滑。为此,中国不仅增加了从巴西的采购量,还通过签署1900亿元的本币互换协议,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。巴西的大豆生产稳定,且中国在巴西的物流设施和仓储能力得到了提升,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大豆采购上的供应优势。
美国大豆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。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,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占其农产品出口的60%。然而,2025年1至7月,美国对华大豆的出口已经大幅下滑,给美国大豆种植者带来了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。美国大豆协会已经向政府提出要求,希望取消不合理的关税,以恢复对华贸易,但截至10月7日,政策并未发生改变。
外媒的看法
彭博社分析指出,中国转向巴西大豆的决策并非临时举措,而是基于“供应稳定性、成本控制和结算安全性”的多重考虑。外媒普遍认为,中国的这一调整体现了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趋势。CNN则引用前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·莱特希泽的观点,称中国正在通过贸易政策重塑全球经济秩序,不再被动接受美国主导的规则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系列调整并非针对美国。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明确表示,推动采购渠道多元化和使用人民币结算,旨在“降低汇率波动和供应中断风险,提高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”,这些政策“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或企业”。
尽管如此,这些变化仍然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实际影响。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指出,中国的这一调整暴露了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,也显示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自主、可控供应链的能力,这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的筹码大大减少。
结语
中国在铁矿石和大豆领域的政策调整上海杠杆配资2025年,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供应链安全意识的提升,“以自身需求为导向”的政策导向日益显现,未来中国将不再单纯为了维护外部关系而牺牲自身利益。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全球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响应,也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的重要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